IMDB連結:BOTTLE SHOCK
Bottle Shock:所謂的bottle shock,是指葡萄酒在裝瓶後發生出乎意料的變化,這變化可好可壞,又稱之為「暈酒」。
這部電影是真實事件改編,雖然內容做了些更動,但仍不失其原味。
1976年,一位英國酒商Steven Spurrier自巴黎遠赴重洋至美國加州Napa谷區挑選了26瓶紅、白酒,準備帶回法國讓法國人品嚐新世界的葡萄酒。在當時,法國紅酒可是無人可匹敵的,而且心高氣傲的法國人也從不認為美國或是其他地區的人可以釀出比他們更好的紅酒,他們認為釀酒是一門藝術,是一項傳承,也是獨一無二的技藝,也只有淵遠流長的他們可以釀出世界頂級的葡萄酒。
回到1976年,正值美國建國200周年紀念,早期的美國經歷了禁酒令,禁酒令解除後,Napa谷區雖也有了好的酒莊及酒,但卻一直默默無名,當然國際市場尚未開拓,也或許當時美國國內消費的酒都較屬於便宜的佐餐酒、甜酒、烈酒等...(啤酒應該也是大宗),所以普遍大眾也仍是認為法國酒較優於加州酒,但經過Napa谷區對葡萄酒充滿熱情的釀酒人們不斷的嘗試、鑽研、開發、釀造,也慢慢開拓了加州酒在國際間的名聲。當時的Steven Spurrier有意將加州酒帶進美國,因此來到了加州,馬不停蹄地品嚐了加州各酒莊的葡萄酒。電影裡可看出加州的釀酒人對自己的酒雖然有信心,但心中仍深信法國葡萄酒的崇高地位,因此並不奢望被Steven Spurrier帶去參加比賽的酒能夠打敗法國葡萄酒,而是希望藉著此次比賽推廣加州葡萄酒。
這部電影的色彩飽和,加州谷區的天空也相當美麗,片中並未太著墨於刻畫人物的個性,也因此劇中人物比較平面,不會讓人有太多的驚喜,但這個1976年的美法品酒會情節實在非常的經典,所以如果以輕鬆的心情來看這部片子,也會很容易的就吞嚥下肚了。
故事的內容簡單,最主要是繞著當年釀造品酒會中夏多內冠軍白酒的Chateau Montelena打轉,影片中只能看到一位快要破產的酒莊主人與喜歡衝浪的嬉皮兒子,並未能夠對主人Jim Barrett如何投入葡萄酒釀造業的過程有所著墨。最後酒莊主人Jim Barrett散盡家產釀造出的500箱夏多內白酒卻因為酒色呈紅銅色(原本夏多內應該是透明的金黃色),雖然酒體飽滿、酒質優良,但卻因顏色問題而讓Jim Barrett放棄釀酒,轉頭回去向以前的公司求一份工作,沒料到這紅銅色卻是因為製作過程太過完美而造成的(片中提到:白葡萄中內含褐色素,如接觸到空氣就會氧化消失,但Jim卻因為力求完美,沒有讓這些酒接觸到空氣就入桶熟成了),最後Chateau Montelena這瓶73年的夏多內擊敗了法國頂級莊園白酒,成為當年的冠軍,也被當時唯一參加的媒體記者George Taber(Time雜誌)報導了出來,紅遍全世界。所以片名就取為Bottle Shock,意指若不經過那樣的變化,這瓶夏多內搞不好就被酒莊主人給拿去垃圾場給埋掉了。
現實上,這批1973年夏多內拿下了當時品酒會白酒組的冠軍,酒色也的確一度是紅銅色,不過在運送到巴黎之前就已回復美麗透明的金黃色了,而Jim Barrett雖然是酒莊負責人,但並不是主要的釀酒師,而且在1975年那時候,他還身兼本來律師事務所的工作。而在美法品酒會時也沒有Napa谷區的代表出席,電影中則讓Chateau Montelena的少莊主Bo Barrett去參加了此會;且為了電影取景的效果,也將品酒會的地點從洲際飯店移師到巴黎近郊的農莊。且在此之前,為了將這26瓶紅、白酒帶離美國,電影中還讓Bo Barrett和Steven Spurrier在機場請求搭機的旅客協助(因為當時規定每人只能帶1瓶酒當隨身行李)的橋段,現實上是經由熟悉的旅行業者協助,請團客一起帶進法國。
由於電影的角色張力不大,對於種植葡萄的過程也著墨不多,所以不用想著要經由此部片得到什麼品酒知識或是種植技巧,甚至釀酒的過程也沒有特別帶出,因此可以輕鬆地用晚上的空閒時光來欣賞這部戲就綽綽有餘了。
0 Comments:
張貼留言